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十九章 买粮 (第1/2页)
“走,回苏州。”陈惇将账册合上:“常州这边的陈粮已经被收的差不多了,再不走就要惊动常州本地的粮商,他们和苏州的粮商是一伙儿的,很快就会打听到咱们的底细。” 陈惇总共收了粳米籼米、新米陈米加起来一共二十二万石,航行江上,打出“粮”号来,让在长洲久候他的归有光和王廷差点热泪盈眶。 “梦龙,你真是苏州百姓的大救星!”王廷抓着他的手,简直激动地不知道如何夸赞:“辛苦了,全赖你筹措粮食,解救生民倒悬!” 陈惇脸上却没有几分笑意,只是吩咐道:“船不要靠岸,兵丁要日夜守卫,以免百姓哄抢。” 此时码头上已经被闻讯赶来的百姓挤得满满当当,百姓翘首看着一艘艘粮船,都兴奋不已,然而这些大船却不肯停泊,而府衙的兵丁也围着大船,不许他们前进一步。 “这不会是空城计吧?”归有光最先怀疑起来,他不顾阻拦上了船,掀开米袋一看,确确实实有五色混杂的大米,不是糟糠,岸上的百姓看见大米,更是踊跃向前,又被兵丁轰了回去。 “有粮为什么不卖给老百姓?”王廷道。 “这粮食全部充作救济粮,”陈惇道:“可以多开七八个粥厂,不止救济灾民,可以让买不起粮的百姓也来领,但不能投放到市场中去。” 他知道二十万石粮,根本不能平抑这一场粮食危机。别说是二十万石粮,此时就算有更多的粮,也会被哄抢一空,那么接下来还会迎来更为疯狂的涨价,除非有百万石的存储,方才可以真正安定苏州局面。 “二十万石只能解一时之急,这一两个月的时间,任由他粮价涨去,百姓总还有吃米的地方,”陈惇道:“一旦这二十万石救济粮吃完,就是第二轮疯狂炒作的时候了,那才是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刻。要解决这个危机只有一个办法,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,跳出苏州府,到别处买粮去!” “梦龙,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买粮呢?”王廷道。 陈惇简单收拾了行李,怀揣王廷交给他的一百万两银票,踏上了发往山东的小船。 运河一路行去,陈惇的思虑也随着两岸风光,渐渐宽广起来。他情不自禁摸了摸手中的玉钩,不知道这东西究竟能否为他打开鲁王府的大门。 陈惇的小船和一艘双桅大画舫擦身而过,殊不知这一艘外表并不奢靡华丽的画舫里,竟坐着苏州、常州、松江数一数二的商人大户,像江阴的裴元安,武进的卢思敏,太仓的王愔(王世贞伯父),这二三十人却都摩挲着翡翠玉面的椅子,露出思虑的神色来。 这些人之所以忧虑,因为他们虽然在各行各业都斩头露角,却都是粮油协会的会员,深深牵涉进了如今的粮食危机中,对目前这个局面,谁也不能说看得清楚明白。他们跟着为首的也是策划整件事的陆氏,也吃进了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存粮,如今苏州的米价已经到了六两银子的巅峰,完全脱离了价值与价格的所有关系,变成了一种他们也不明白的炒作。 “官府今早拉来了十艘大船,”王愔开口道:“切切实实的粮食,二十万石,却不投放市场,这是什么意思?” “因为他们也不傻,”陆近辛呵呵道:“知道一旦投放市场,很快就会被老百姓抢光,他们没有手段再解决第二次危机了。这也正说明,官府已经穷途末路了,咱们只要等他二十万救济粮吃完,这粮价就能再翻一番。” “这二十万从天而降的粮食,”有人就问道:“是什么来路?” “是从常州府拉回来的,”陆近辛阴测测道:“该问你们常州的人,是谁偷卖粮食,违背了约定?” 常州的大商户们纷纷摇头,都说绝没有卖粮,“……也不知什么来历,用新米换的陈米,一斤换三斤,百姓趋之若鹜。” 陆近辛用怀疑的目光衡量着他们,反而是主座上的陆执章开口道:“不用追究了,卖了就卖了罢,想来也是并不相信我陆家曾经对你们说的,这粮价能翻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。” “陆翁,”邵芳轻轻掀开了茶盖,道:“不是我们不相信,只是这苏州的粮价,历来没有超过六两一石的,难道这一次,真的能翻到十二两?” “翻到十二两算什么,”陆近辛道:“官府现在可以不管粮价,百姓也可以去领救济粮,等那二十万石救济粮吃完,他们回头一看,哈哈哈,就算粮价涨到了二十两,他们也要买!” “我看咱们还可以帮帮官府,逼苏州百姓人人都去吃救济粮,”有人就道:“就算熬稀饭,也吃不过一个半月,别说是夏粮,秋粮上来了,这粮价也不会降的。” “二十两银子一石,”有人激动有人忧虑:“我们把官府逼得山穷水尽了,那王廷若是破釜沉舟,向百姓宣称我们藏纳粮食,百姓也不会善罢甘休,打、砸、抢起来,谁